在1979年,劳伦斯·比塔格和他的搭档罗伊绑架并奸杀了五名少女,凶器用的是老虎钳、槌子和螺丝刀等器具,因此被称为“工具箱杀手”。劳伦斯在1981年被判死刑,但是等了38年仍未执行,最终病死在狱中。他在折磨其中一个受害者时录了一个17分钟的录音,此录音当年负责此案的警 官为了让陪审团给他判刑播放了部分,结果使大部分陪审团哭着跑出了法庭或者当场呕吐,现在这个录音已成为FBI用来训练自己的成员心理素质的工具。
它展示了第一个黑人芭比娃娃背后的故事。故事始于电影制片人 83 岁的姑妈 Beulah Mae Mitchell 和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做一个像我一样的芭比娃娃呢?”
这是一个跟踪拍摄12年的故事,主人公从5岁儿童长成17岁青年。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出生、成长的一代人。2006年,北京一所幼儿园。"孩子王"池亦洋天天带领一群男孩演习打仗,有时也会打人,被家长集体要求开除;"小公主"柔柔是一位文艺童年,一心沉浸在童话里,遭到群体排斥。升入小学,池亦洋因为成绩不好,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天天挨批,人生陷入绝望;柔柔进入家庭学校,自由自在,但父母为她的未来升学之路发生争论。中学来了,突然遭遇的橄榄球带给池亦洋人生新方向,他恢复自信,赛场上努力拼搏,生活中却连连受挫:早恋被批,申请美国学校遭拒;柔柔远赴美国求学,成绩连续拿A,但一再被寄宿家庭要求搬离。2016年暑假,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开幕式上他庄严地唱起国歌--这是他5岁时一度天天带领男孩们唱的歌;暑假柔柔回国,重返幼儿园做义工,认识到世界不是围着你转的,立志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本片已获得2018年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并成为2019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有力竞争者。84岁高龄的美国最高法大法官鲁斯·巴德·金斯堡是一位受到各国人士尊敬的传奇。常被简称为RBG的金斯堡大法官已经是当代文化符号。本片记述了金斯堡的人生历程。金斯堡的父亲是第一代美国移民,母亲是第二代移民。他们教给女儿独立自强的观念。金斯堡从小勤奋好学。考取哈佛法学院后,她结识了丈夫马丁。金斯堡之后成为著名的女权律师,在争取美国女性平等的工作、教育和发展权利方面有杰出贡献。她的丈夫一直非常支持她的事业。夫妻俩并肩拼事业、为公益,并抚养大孩子。金斯堡在1993年被克林顿任命为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在特朗普时代,立场中立的金斯堡被看作是秉公平权的一盏明灯。经历了丈夫患癌症以及自身两次患癌症等困难,金斯堡仍然坚守岗位,永不退缩。在当代美国金斯堡不仅是律政传奇,更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偶像。年轻人将她的头像穿在T恤上、背在包包上,甚至纹在身上。她所代表的勤奋自强和坚持正义的精神也跨越国境影响了全世界。
暂无简介.
《尸检》探讨了法医如何帮助破案。《纯粹的邪恶》讲述了加拿大连环强奸犯和杀人犯保罗·伯纳多和卡拉·霍莫尔卡的案件。《贵妇失踪》探讨了一个案件,其中遗书信封上的 DNA 有助于确定一名失踪妇女是被其丈夫冒充的。《邮件强奸》中,一名强奸犯试图通过邮寄 DNA 样本来引起人们对其案件的怀疑。《底特律的猎犬》中,一只经过训练可以感知血液的狗帮助警方找到了凶手。《巫医》中,一名法医认为防腐处理可以掩盖他谋杀妻子的证据。《美女》探讨了臭名昭著的挪威裔美国连环杀手贝尔·冈尼斯。—Shatterdaymorn
婚姻要经受终极考验——不是不忠,也不是爱情的火焰渐渐消逝,而是科技的诱惑。
《中东葡萄酒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一部关于黎巴嫩酿酒历史以及透过战争和动荡的视角展现黎巴嫩企业家精神的韧性的专题纪录片。
这部扣人心弦的系列纪录片审视了阿道夫·希特勒以及纳粹的兴起、统治和得到的清算,覆盖了从二战前到大屠杀再到纽伦堡审判的这一历史时期。
戈登·布坎南前往三个偏远部落,了解与我们最害怕的标志性危险动物一起生活的人们的野生动物秘密。
美国每五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患有诵读困难,无法在公立教育体系内学习。这些孩子聪明伶俐,天赋异禀,拥有非诵读困难学生所不具备的一系列能力,但却被抛在后面,感到自卑,因为公立教育体系只支持80%的非诵读困难学生。诵读困难孩子的家长们对自己的孩子被抛在后面、求助无人理睬感到沮丧。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为孩子提供所需的帮助,但这些措施往往对许多家庭来说遥不可及。
二十五年多来,《自然》节目将自然世界的美丽与神奇带入美国家庭,在这个过程中成为美国电视自然历史节目的标杆。该系列节目赢得了电视行业、国际野生动物电影社区、家长团体和环境组织超过 600 项荣誉——包括 10 项艾美奖、3 项皮博迪奖以及美国 Sierra Club 首次授予节目的荣誉。
在人类的蒙昧时期,渴望风调雨顺时的五谷丰登,促使世界上所有的民族,抬头仰望威力巨大的天空。于是,先民们开始了对天的顶礼膜拜,用各种方式对天祭祀,以求得天神的眷顾和庇佑。人类文明踏入新千年之后,在北京南郊,世人看到了一处庄严静穆的建筑群,它就是——天坛。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最初实行天地合祀,叫做天地坛。嘉靖九年(1530年)实行四郊分祀制度后, 在北郊觅地另建地坛,原天地坛则专事祭天、祈谷和祈雨,并改名为天坛。清代基本沿袭明制,在乾隆年间曾进行过大规模的改扩建。目前的主体建筑除祈年门和皇干殿是明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清代建造的。
天坛建筑群,包括陈设列神牌位以及皇室先祖的皇穹宇,用于孟春祈谷的祈年殿,有“小紫禁城”之称的专供皇帝沐浴斋戒的斋宫等,还有享誉海外的声学建筑——回音壁,有着“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的三音石,以及充满了传奇故事的七星石等名胜古迹。天坛建筑群经过历代的修复和改建,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是中国古建珍品,更称得上世界最大的祭天建筑群。